2008年8月8日 星期五

從加強學生的英文進行草根工作

胡惠文 國立屏東科技大學副教授
這個方法是我這幾年來一直在做的事,原本無意拿出來炫耀,然而在總統選舉完後,一直在思考如何回歸草根工作時,突然發現每天在做的事情其實在學生身上發揮了很大的影響力,所以就順便整理一下心得與大家分享,我大概先講一下前後的原委,然後再分享我的做法。
七年前我從美國回來便到屏科大車輛工程系任教,這裡的學生都是來自高工職學校,雖然不少人來自不錯的公立學校像是台中高工、彰師大附工,然而我很快發現這些高職生在數理以及語文的基礎相當薄弱。或許一開始他們所受的訓練就不是要進大學,然而大部份的學生的英文語數理都還停留在國中的程度。我相信即使是技職教育,學生的基礎都不應該這麼差,因為這樣會嚴重影響到他們吸收知識的能力。所以一開始我也很沮喪,因為學生不但看不懂原文書,上課時遭遇的問題往往是英文專有名詞不懂,或是一個有關高中數學的斜率問題不懂。大學專題生和研究生得程度也好不到哪裡!要他們讀學術期刊的論文根本不可能。然而我還是要面對現實,畢竟自己的學生就是這樣,難道要撒手不管嗎?我開始要求學生每天讀英文至少30分鐘,因為語文能力是每天都要練習才會好的。學期間每天晚上7:00我帶他們在實驗室一起讀,寒暑假就改在早上8:30讀。每天都會點名,缺席的學生要自己安排時間打掃實驗室。我逐漸發現學生的根本問題是害怕英文、同樣地害怕數理。這也許和他們過去的養成訓練不夠以及長期不正確的讀書與生活習慣有關,導致學生失去了自信心。所以每天讀英文至少要他們開始面對自己害怕的東西,然後逐步重建自信心。其實我也發現台灣人普遍缺乏「自信心」,這個問題同樣與國內僵化的教育以及病態封閉的媒體有關,因此重建台灣人的「自信心」應該也是草根運動的重要工作之一。
重建自信心的步驟是先克服恐懼,克服對英文的恐懼、克服對數理的恐懼…克服在公共場合發表意見的恐懼、克服對自創品牌的恐懼、克服對國際化的恐懼、克服對民主自由的恐懼、克服對自己做主人的恐懼!克服恐懼的方法就是強迫自己去面對恐懼,每天練習英文、練習數理、練習各種克服不良生活起居的習慣、練習自己做主人做決定、練習自己面對失敗、練系自己負責認錯、練習對同學好一點有禮貌一點、練習說讚美別人、練習說謝謝… 。所以我沒有限定英文的閱讀範圍,我要學生自己輪流找文章,每天由不同的人負責提供一篇可以在30分鐘內講完的英文文章,先用英語從頭到尾唸一變,然後翻譯、再進一步對文中關鍵的單字片語詳細解說。一開始有多慘您一定無法想像!一篇原本預計30分鐘結束的文章,讀了一個多小時還沒完,文章裡幾乎每一個句子裡就有 一兩 個單字不懂,甚至有些國中生就要會的單字都不懂。我必須一邊矯正他們的發音,一邊補充單字或片語的意思和用法,有時我也會遇到不懂得單字,所以我也可以一起學,這樣也有助於減緩自己英文退步的速度。
我會建議幾個網站的文章,特別是英文的新聞網像是Taipei Times,這個網站的社論(Editorial)通常比較客觀,用字遣詞也比較嚴謹,內容也都是講台灣的時事,是很好的教材,我會常常鼓勵學生採用。不像New York Times 或Washington Post單字太深,內容也多是國外的時事,對我的學生來說太難,容易造成學生的挫折。但即使是Taipei Times的文章,通常也只有英文比較好的學生敢挑戰。有時候學生會偷懶找很簡單很短的文章,如果一篇文章簡單到只有兩三個單字不懂,我都會表示不悅並要求改善。我還要求學生必須把每天閱讀的文章收集起來,有時間就拿出來複習,一學期下來我會請學生把收集的文章帶來,對於自己能夠閱讀厚厚的一疊英文,學生都感到異常的驚訝與興奮,我也從他們臉上看到以前沒有的自信心。一開始會比較累,逐漸形成慣性後,學生會自己自動自發讀英文,你就不用每天到場,要多久才會上軌道可能會因學生的程度與學習動機而異。
其他異想不到的效果會隨著閱讀英文的時間逐漸發酵出來,學生大多找自己興趣的文章,千奇百怪的題目都有。由於英文的內容原本就多元豐富,見解與評論也比較客觀包容,相較於台灣媒體或網站上的中文時事,品質與水準都好很多。我會要求學生讀完文章後在花5分鐘討論內容,並鼓勵學生發表意見,這也是建立自信心的步驟之一,更是訓練學生包容多元意見的民主課程。有時候文章涉及國內外政治的事件,學生也會有相左的意見甚至辯論,我會適時加入討論,告訴他們在國外的一些觀點與價值。例如西藏問題、加拿大魁北克的問題、愛爾蘭與英國的問題、中東問題等等,這些在國內的新聞媒體中幾乎沒有深入的報導。就連美國的職業運動新聞,都可以讓學生學習到運動之外的價值觀與國際觀。例如美國的NBA與NCAA或是美式足球,我會補充在美國各大學對運動的各種措施與社區的參予,從鼓勵運動強身到團隊榮譽感到國家主義…。
流行音樂也是一樣,您可以適時地補充六七零年代的嬉皮與反戰運動與西洋流行音樂的關係,也可以告訴學生爵士與藍調與美國黑人民權運動的故事,這些內涵與精神在台灣的流行歌壇或新聞媒體都是非常欠缺的。甚至是古典音樂,學生接觸的機會更少也欠缺相關的涵養與知識,您都可以藉機補充,從古典樂派、浪漫樂派、國民樂派到現代樂派的社會政治與經濟的意涵。最近日本有一齣連續劇,以喜劇的方式有系統地介紹古典音樂,目的就是要鼓勵日本年輕人認是並接觸古典音樂。反觀台灣的肥皂劇,相同的主題形式不斷重複,相當膚淺庸俗甚至敗德。各式各樣的學生喜歡的流行話題都可以在英文中找到,或者說學生都會自動找出來。我們可以做的草根工作就是:除了教他們英文單字以外,盡可能引導學生進入文章更深層的意涵,反覆地思考、反省與我們周遭環境以及生存相關的議題。有時候學生也會提出很有創意的看法或問題,我自己也受惠不少,所以也經常會感謝他們,師生的感情也因此而更融洽。
我相信草根工作就是每天都要做的事,做加強連結人與人之間的事,像草的根一樣一大片一大片相互連結,牢牢的抓住我們這塊土地,不管颳風下雨也不會崩塌流失散落四處。

沒有留言: